浅谈赵堡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关键—三直


在习练太极拳的道路上,身法的中正至关重要,它是习练太极拳者是否能入门的一个重要的门槛。那么在练习怎样才能做到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在锻炼太极中能起到哪些作用和主要的核心有哪些呢?在此抛砖引玉,谈一下个人的理解和体悟。

各家太极拳对立身中正,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具体要求。虽要求表达不同,但其核心是一样的。下面我阐述一下,从太极祖师张三丰一脉传承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对立身中正的具体要求:

赵堡太极的历代先辈们,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原理来诠释太极拳的,练拳的人必须从一圆。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做起。他们认为,太极拳这种与天地合一的情况,不经过修练是无法体会到的。天地是浑圆,人身也应该是无处不浑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亦有三直是头身腿…。

要在太极拳的每个招式中做到立身中正,最好的体现就是要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三直”一词,在其他的太极拳中没有这种提法,但这种说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怀疑的。从逆思维来说,如果头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就是苦练一辈子,也是不能练好拳的。赵堡第九代宗师杜元化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到“三直”,必须在每个招式动作中,做到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这是形象的。不掉胯则要说明一下,从字面上说,胯不要往下掉。怎样的形态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极拳书中所说的敛臀,臀部不敛,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掉胯就是说“不撅屁股”。“小腿直”小腿应该是直的,这是正常人的身体的自然现象,只有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脚才能完全承载身体的重量。否则就会造成身体整体的散乱,重心不稳。所以说小腿要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三直?做到三直有啥具体的好处呢?

头直:虚领顶劲,下颌微收,目视前方。(百会穴处的头发像绳子拉着系在梁子上一样,低头或仰头左摇或右摆。头都会痛,只有保持中正。古话说的好“头要放在肩上”。下颌微收是改变颈部的弯曲。)
身直:含胸拔背,开裆下胯,圆裆敛臀。(两肩微扣背自然就挺拔起来了,收腹填腰就是肾俞穴(也就是腰眼)要竖起来,两胯松向外开,臀部自然溜圆。收尾闾填谷道。古话说的好“腰要放在胯上”)

小腿直:松膝十指微扣,涌泉贴地。(膝盖要放松,不能屈膝。在太极拳招式中,要让小腿与地面成90度。)在太极拳耍架中,头直做到了精气就会领起来,下颌微收就会把颈椎竖直,脖颈竖起来,自然就能做到提顶。舌贴上颚搭鹊桥就是上面接通任督便于气往下行。身直做到了,腰就竖起来,自然就能做到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收腹填腰”。就会便于气沉丹田,开裆下胯,圆裆敛臀。收尾闾填谷道,使任督二脉在下面接通。小腿直做到了,把身体重量松沉到涌泉穴上,让涌泉穴和地面互相吸引,从而达到脚下生根。三直做到了,百会穴和会阴穴会上下成一条垂直线。宇宙之气通过百会下印堂下膻中到丹田,大地之气由涌泉上升至丹田,人体通过前任后督运行沉于丹田。赵堡太极拳源于道家,追求和践行是天人合一。

严格的说身法的立身中正,做到三直只是做到了百分之六十。身法全方位的平衡同样重要,全方位的平衡包括(手上分上下阴阳,脚上分虚实进退,身体的曲张,手肩胯的开合,内气清气升浊气降等……)。

最后引用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有一段话:阳,刚也,物之始;阴,柔也,物之终。一事一物自始至终不失中正即是“阴阳不偏”;“循环不息”的自然是气血,阴阳不偏,自然气行血畅;“守正”即是守我中正“以待感”者,守正不易,自可渐渐感知自然化育万物之妙处;“物得其宜”者,为我但能持正不偏,守之得感,日久见功,自能随感而发,而且“发而皆中节”,即所谓“应物自然”,使万物自然得其宜在;“为经常不易这道”者,是对应首句而言,持中守正即是经典规范——经常不易也!太极拳道即此理耳。

在习练太极拳的历程中,身法立身中正好比万丈高楼的重心支柱。学者不可不用心体悟和践行。


文章相关联传承人传承关系及现代拳师联系方式请点击下侧链接:

赵兵的传承图



0.1436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