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痴”李宗有


太极宗师李宗有(1916—1997)先生,河南济源五龙口人,是武当赵堡太极拳宗师陈清平高徒李作智一支的传人。          

 1933年, 李宗有先生跟随伯父到山西太原以打铁为生。工作之余,和几个年轻人在一起习武练拳,练就了 一身长拳好功夫。1938年,李宗有先生拜年近七十的赵振绪为师,学习“赵堡街太极拳”。赵振绪老师自小跟随师傅李作智学拳(是远房亲戚,当年李作智在赵堡学拳时住赵振绪家),功底非常好,行功走架,尽显丹劲,发功打人于不知不觉中,常把对手打的像陀螺一样,原地旋转,把内家拳诠释的尽善尽美。 赵振绪很喜欢大徒弟李再亮和李宗有,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们两人。1943年李宗有和师兄李再亮相约到西安做生意(后李再亮因事滞留榆林),向老师辞行时,赵老师告诉李宗有:“听说西安有很多人练赵堡街和式太极拳,这和式太极拳和咱李作智一支的太极拳都是赵堡街陈清平教的,你有机会一定拜访一下,看看人家的功夫如何,看看人家耍的东西多不多。当年陈清平老师根据七大弟子的个人条件,传授的拳术不太一样,有能力和机会,一定要把这七种拳法总结出来,发扬光大。”正是这次谈话,激励着李宗有先生对太极拳的不懈追求,塑造了一代太极宗师的传奇人生。      

李宗有先生初到西安未几便辗转到咸阳,以刻章为生,并在咸阳老街传拳授徒,开创李式太极拳,咸阳始有太极拳。。由于生意创业和生活所困,没有时间拜访西安高手。直到临近解放,情况好转,有一次他到西安革命公园与郑悟清(赵堡太极宗师)先生的几个徒弟推手比武,后经魏树轩,刘育英,阎高旺等引见,和时已成名的郑悟清先生切磋探讨武技,并虚心请教研习和式太极技法。其得意弟子张长林也颇得郑悟清先生指导真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河南陈家沟陈三乐先生来到咸阳,李宗有先生登门造访,虚心请教,切磋技艺。两人推心置腹,交流心得,相见恨晚。形意名师李存义门下高徒杜今桂先生与李宗有先生深交,互通武功,称李宗有先生“高风亮节,真正的赵堡太极高手,大有一代宗师之风范。”咸阳渭城湾李三先生(少林弟子),和李宗有先生品茶论武,善交十几年,成忘年交的朋友,并号召自己的弟子去学李宗有先生的太极拳。李三先生病危辞世前,拉着李老师的手说:“今辈子后悔一件事,就是早几年没有跟你学太极拳。”像地方拳名师钱承德,陆万里,魏尚文,冯建勋,冯俊吉等都和李宗有先生深交,“遍访武林高手,以武会友”,传为一代太极宗师武术奇人——“武痴”李宗有先生的佳话。

1973年,经郑悟清先生高徒刘育英引见,李宗有先生相识在西安颇为神秘的赵堡太极宗师侯春秀先生,两人切磋武技,十分投缘。当时侯春秀先生条件有限,在李宗有先生的建议下,爱徒张长林,张顺林兄弟两将侯春秀先生接到咸阳家中学习赵堡75式成架(现改为侯式)技法。两位赵堡太极宗师共同努力,在咸阳培养出张长林,张顺林,张士林,林泉宝,靳玉堂,靳玉峰,王子正,李宗久,王延绪,张长生,朱君堂,裴国强,胡月平,徐勤学,史刊,王喜元,袁志明,王秦生,王举,王旭丹,张凡,焦文新等一大批太极弟子,成为咸阳赵堡太极拳的主力军。在先生老家济源和四川成都,也都有亲传弟子习练传承武当赵堡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宗有先生谦虚好学,淡泊名利,从不为一已之利而欺世盗名。他经常教导弟子:“打滚珠劲他不如郑悟清先生,叠方劲侯春秀先生堪称一绝。”实际上他在打螺旋劲,缠丝劲,滚珠劲,叠方劲中,造诣极深。往往融为一起,打出一个综合劲力,相当厉害:在人发出跌倒片刻后,站起来仍难以站稳,身上的劲力没有消失完,还要再歪着旋转几圈倒下。先生内力浑厚,已臻化境:夜间行功,腹中真气鼓荡,即使人在院外,也听着声如闷雷响炮!令人惊叹!  

“文革”中,先生所持赵振绪亲传之拳谱不慎遗失,先生懊悔不已!侯老师也大为震惊!在众人多方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先生凭记忆亲笔又誉写了一本。

李宗有先生痴迷武学,终生锲而不舍。1977年他退休到四川成都,连续七年七上青城山,每住两三个月,与青城道人论武,讲道,品茶赏景,虔心悟太极之道,修成太极极高之境界。先生总结赵堡太极各支功理技法特点,融合地方优秀拳种之精华,整理成文字资料传之于爱徒张氏兄弟。所幸,张氏兄弟在师兄弟林泉宝,王炬,李承恩,李恩赐,王延绪以及张景翰等的帮助下,已粗成【赵堡李氏太极拳阐秘】一书,不久即可面世,可告慰先生于九泉。

李宗有先生给我们后辈留下的宝贵太极遗产,必将大放光芒,影响并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励我们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武术文化!!!


后辈传人:邹选锋 整理



文章相关联传承人传承关系及现代拳师联系方式请点击下侧链接:

李宗有的传承图



0.1361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