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俗称:“打手、摸手、擖手”,该说法最早出现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一带。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套路既是体与用的关系,又是辩证关系。更是通向散手的桥梁。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它是两人在配合练习太极拳懂劲和技术时的一种锻炼手段。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今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推手方法,但其核心和要旨是一样。即是: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
太极先驱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是太极推手乃至散手的最高诠释。它遵循“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技击方法,按照进、退、顾、盼、定的步法和立身中正的身法。进行的一种完全不用戴护具的情况下,双方可以进行拿.摔.跌.打的技能,既接近模拟实战又蕴含古典哲理的健防一体的运动。太极推手,是在套路拳架熟练流畅初级合格的情况下进行的提高修炼方式。它由繁杂的套路转变为简单的几式手法,虽说简单但做好却很难。必须的循序渐进按层次学习,这样才能尽快的明白推手,熟悉推手乃至掌握推手。以便走向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体化,要掌握推手愚认为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参悟:
(一)学习推手必须明了太极推手的含义和内容,从五种推手法逐步开始(定步单推.定步双推.定步双缠.上下步推.乱采花推),最后定在上下步(活步)推手。在练习中不能掺杂外家拳对打的手法,要虚心向前辈及取得进展的同门请教,反复练习。切忌从拳谱中摘去与自己想法相近的几句话,一意孤行的下功夫傻练,这样做必出偏差。轻则功夫不能的到正确的发展,重则会损害身体健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太极拳推手必须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是有的人爱走“捷径”,不从单手推学起,而直接从活步推手开始。结果是练习多年,依然分不清掤、捋、挤、按四手。学习推手首先应从“听劲”和“棚劲”入手,关键在于引活劲路,懂得沾、粘、连、随,不犯丢.顶、瘪.抗。熟习柔化全身处处不受力,然后再引化拿发。 然当下为数不少的人,为了推手而去推手,一开始学推手便热衷于发劲。与人推手时拙力僵劲充满经络,全凭蛮力硬推硬拉,这样最易发生误伤,更谈不上提高太极拳推手的技艺水平了。因为太极拳推手纯是一门技巧之学,是圆的较量而不是力的抗衡。如能单凭力量胜人,那义何来太极拳论中“耄耋能御众之形”和“四两拨千斤”之灵巧。
(二):推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推手的基础。在练习推手中首先克服(丢顶扁抗)四大弊病:
1、丢:什么叫丢,是太极推手中的技术用语,实际就叫丢手,缠不住方的手,该打时错过良机丢手;对手向自己进攻时出现明显的漏洞,自己没借上对方的劲,丢手;对方向自己进攻,自己没掌握化解之机。
2、顶:顶者,出头之谓也。一接手就用蛮力想把对方推倒,这是初学太极推手之大病。3、“扁”或者是“瘪”字,这是太极推手中之术语,瘪就是手上、身上、掤不住、撑不圆等。这也是初学太极推手之大病。4、抗:抗也是太极推手之术语,在太极推手中“抗”也是一种多见之病。明明化不了对方之劲,走不了的劲,硬是死撑着,就是抗;被对方逼得已经站不住脚了,还勉强还手,这也是抗。在两人推手中,尤其是对抗赛时,抗的表现尤为突出,此病不除,练不好太极推手。要克服以上四之病,方法有二:一、是多在四正手上下大功夫,多由师傅带推.喂劲.示范和自身体悟;二、是在行拳走架时要把三直.四顺.中正平圆贯串到每一式动作中,多在一势走四个劲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四病皆除,并掌握沾、粘、连、随.引.化.拿.发使推手的水平达到提高和进步。
(三):太极推手中的四个阶段:
1、由僵硬转化为松柔阶段:拳架初步练到使形体比较轻柔、 圆活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推手练习。但刚开始一段时间双手会出现僵硬.手臂发酸.肩酸痛。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从自身练拳放松到推手时肢体对抗接触时意念上的本能反应。这样的情况在教练的带推和引导下一般一两月会明显出现改善,到时双臂会变得松柔可以和对方缠绕为一体,前后.左右.上下自如。
2、稳定自身重心阶段:与人推手时,必须时刻能保持立身中正,前进后退时都能掌握自身的虚实重心转换。 做到处处不和对方发生顶撞或脱离,并且根据对方接触 点上力量的大小、方向、速度和虚实的变换而变换,使对方的力始终落不到自己身体重心上(术语叫不受力)。这即进入“人刚我柔,舍己从人”。否则即是处处受力。一受力就顶撞,或则丢开对方的力点,这就是丢和顶。这也是许多人不能进入太极大门的关键所在。如形体练到转动自如,意念上不和对方丢顶,丢和顶可以看作一对阴阳, 丢和顶平衡了就是阴阳平衡。形体与意念.拳架与推手都是阴阳。只有阴阳和谐了,重心就四面八方稳定自如。
3、化被动为主动阶段:与对方推手时,在不受力的基础上,时时处处用心,通过双方手臂的接触点,寻找对方的中心点和重心点,来控制对方的中心和重心变化。劲路处处在对方之先,对方一动我就找他的力源和重心及支撑腿。并控制住对方的进退。此刻即“我顺人背”。通过推手的校正,此刻拳架形体具备了轻灵、 圆活、均匀的一种粘糊劲。在推手上形体转动灵活.多变劲路想怎么控制对方,形体自然能做得出来。这时拳架与推手、形体与意念形成了高层次的融合。
4、引化拿发阶段:身上具备了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能力,手接触就能发,搭上就能放;同时自己的拳已练到周身一家,形体具备了极好的整体劲。也就是赵堡太极名家郑悟清先生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即进入了太极拳推手的上乘功夫。此时意有所思,形有所动;拳架的形体,推手的意念,结合得更为和谐,质量更高。也就是“出手就有““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者应手即仆”的境界,通向了“浑元一气周身一体”,为推手步入散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拳架是体,散手是用,推手是桥梁。只有通过桥梁体用才能结合,才能长功夫。推手是以拳架为根本,反过来又可以检验和修正拳架。如果说拳架是诠释理论的,那么推手即是实践,这样才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形成功夫上的飞跃。这一切必须在老师正确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刻苦训练,才能逐步达到高层次。可以说只练拳架不练推手或只练推手不练拳架,都很难深刻地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更不能灵活运用拳架中的技巧和巧妙发挥整体劲力,也根本达不到防身技击效果。
文章相关联传承人传承关系及现代拳师联系方式请点击下侧链接:
武当赵堡太极拳推广中心
备案号:琼ICP备17004855号-3
本网站技术支持:黄老师(海南省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