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离经话太极——王中


太极文化溯源——老子《道德经》是太极拳之祖经。

议论太极拳离不开一个“松”字,松沉、松净、松空、松透、松无……都是轻中求、灵中悟、圆中玩、圈中耍故太极拳是一门松的艺术。能放松身心、放飞心情、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即放的开身心中的一切,那外界天地间的精华与灵气才能被吸收进来,人体与天体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跨界链接,“太极云”平台中的所有信息就会被吸收进来,太极密码就会随着功夫的进展顺其自然地按照“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的被一层一层的打开,被一层一层的解密。宇宙有多大,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信息量就有多大。像太极图描述的一样,大无际,小无内,外拓内求皆无穷尽也。

《道德经》中老子在第三章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因为太极拳是真正的“道德情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王内圣”之“全术”,故有百科全书之大全之称。“大”到极致就是“太”,“拳”到极致即是“全”,“全”到极致就是“权”。所以太极者,实则权衡之智慧、修炼与运用——玩耍权衡自己身心健康生存之法术也。

习练太极拳,也就是在修习一门真正的“为人处世”学问,故太极拳也叫哲学拳。太极拳广泛流传,迷人而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以武演道”、愉悦身心,更在于它“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内涵,故也叫文化拳、文人拳,像一本永远读不完、品不尽的巨著,更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用身心灵肉阅读的中华文明精神宝典,成为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灵丹妙术,甚至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的“和武器”。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人类文明的缺陷。太极拳也叫“先天拳”,是一门让时光逆转、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不老春的修行之术。“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理论深藏在手脚的一举一动间。修炼者只有在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学习中慢慢体悟和发现。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的最终命运与自然万物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共用体。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真水无香、上善若水、深水静流,居高临下而不争,水滴石穿、水激石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总之柔情似水才能情深如海,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都是因水的性格、品德启迪出来的渺小而伟大,含而不漏的太极内家功夫之意蕴所在。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它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它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它就成方形;容器是圆,它就成圆形。这不正是太极拳“不丢不顶,不低不抗,舍己从人”的智慧所在吗?

在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功到自然成太极修炼的整个过程中,老子早已为我们做出了“道德风范”。平素我们常讲的“一切都做到家了”,这个“到家”就是修道修到了本真、本位、本色。“做到”就成了“得到”,“得到”就成了“德道”;又因“反者,道之动”的太极独特的修为方式,赵堡太极拳先师有言“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德艺双馨。正如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清在《太极秘术》序言中所言“徳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太极拳就是用后天体能的修炼方式,让你找回先天本能。让一切违背自然规律即背道而驰的行为举止回归到合乎宛如天体星球运行的“本位”,真正形成一个人体小宇宙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用道德规范起来——各得其所,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再将人体与天体通过“以武演道”的方式跨界链接,挖掘出无穷尽的人类自身潜在的能量。因此,太极拳玩耍不是在修炼人的体力,而是在吸收和储蓄宇宙万物的能量,宛如“核反应堆”般进行“聚合”与“裂变”。如同自身拥有了强大“和武器”的保护,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长治久安”。使自己能够“明哲保身”、“独善其身”,而又与万物和谐。在“相对独立,绝对整体”的凡尘俗世之中,与世无争、超凡脱俗、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让身心完全属于自我,置身于用自身智慧营造出来的太极天地之中。

实际上太极拳只要明了理,上了正道,以游戏人生的姿态,像儿童般天真无邪的玩耍,久而久之、坚持不懈,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一个知道、明道,进而得道之人,让身心重新回归到人类本有的“真、善、美”之中,也就是《道德经》中圣人描述的——无为而治、大道至简、无欲则刚之境界。


文章相关联传承人传承关系及现代拳师联系方式请点击下侧链接:

王中的传承图



0.130571s